跳到主要內容

【關於世界局勢與主的恢復應時的話】
第五週(綱目)



 壹 每當神要有一個時代的行動,一個轉移時代的行動,祂必須得著祂時代的憑藉;我們對神必須是有時代價值的人。
 貳 但以理有同伴,能一同絕對奉獻給神,並從跟隨撒但的世代分別出來歸給神。
 參 但以理藉著神的話語,聯於神的心意。
 肆 但以理是禱告的人,有美好的靈,他是在諸天之國(諸天管治)的實際裏,活在神的管治之下的人。
 伍 但以理是一個犧牲自己,有殉道之靈的人。
 陸 我們要作今天的得勝者成為神時代的憑藉,以轉移時代,就必須贖回光陰;歌羅西四章五節說,『要贖回光陰,』以弗所五章十六節也說,『要贖回光陰』。
 柒 今天要成為有活力的路,乃是答應主的呼召,作得勝者;得勝者乃是有活力的人,有活力的人(活而有活動的人)乃是禱告的人。
 捌 我們要作今天的得勝者就該像以薩迦的子孫,『通達時務,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;』(代上十二32上;)見下述李弟兄應用上的經歷:  在煙臺大復興前夕,當日本人入侵中國並使中國人原已彀艱難的生活更加艱辛時,李弟兄在其私人筆記上寫道:
 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四日晚於煙臺
  地上的人受災難,教會受難為,這並非神心願的時代,乃是神手續的時代。神是要用手續達到祂的心願。從手續的時代轉到心願的時代,這轉彎的地方需要人作轉移時代的禱告。但以理就是這樣的人。
  地上受災難,是因為地上的人不要神,不顧神的事。所以聖徒如果要禱告,結束災難的時候,聖徒就必須答應神的要求,顧到神和祂的需要。哦!今天這許多的災難,該叫我們醒過來,不再向著地了!哦!今天真是我們該徹底奉獻,以代表教會來答應神的要求,好叫神有路可以進來,將這手續的時代轉成祂心願的時代。
       (李常受文集,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九年,第二冊—中文版尚未出書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第四週(週四)
【為著神的經綸,在神的行政下過基督徒生活和召會生活】

▶  基督在木頭上受死,乃是作我們的救贖主,(彼前二24,)現今祂在復活的生命裏,在我們裏面乃是作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,因此祂能指引我們,並以生命供應我們,使我們照著祂受苦的榜樣跟隨祂的腳蹤行。(21。)照著彼前二章二十五節,基督是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。我們的魂是我們內裏的所是—真人位。主是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,藉著顧到我們裏面各部分的益處,並監督我們真人位的光景,而照其需要牧養我們。(彼得前書生命讀經,二二七頁。)  在〔詩篇二十三篇〕基督牧養的第二階段,祂使我們的魂甦醒(復興並變化—羅十二2,弗四23),並引導我們(照著靈)走義路(以滿足義的要求—羅八4)。我們要成為義的,就是照著神公義嚴格的要求,在神面前與人事物都是對的,就需要魂得著復興並變化,好使我們的心思、情感和意志是正確、平衡的。(聖經恢復本,詩二三3註1。)

第五週(綱目)
【為著神的經綸,在神的行政下過基督徒生活和召會生活】

▶  壹 恩典乃是基督自己作我們的享受—恩典就是復活的基督作為賜生命的靈,將祂自己白白賜給我們,作我們的一切,並在我們裏面、藉著我們、且為我們作一切。  貳 繁增的恩典,乃是恩典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裏,在我們對神和我們主耶穌充分的認識裏繁增;神在祂經綸中的恩典是豐富的、繁增的、洋溢的。  參 舊約的申言者豫言所要臨到我們的恩典。  肆 信徒所全然寄望的恩典,乃是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,所要帶給信徒的。  伍 在彼前二章十九至二十節,『在神乃是甜美的〔直譯,恩典〕,』指神聖生命在我們裏面的推動,以及在我們生活中的彰顯,使我們的行事為人,在人與神眼中,都是甜美、可蒙悅納的。  陸 生命之恩乃是所有信徒,不論剛強或軟弱,所承受的。  柒 神諸般的恩典指明神種種恩典的豐富,由聖徒彼此供應。  捌 神賜恩給謙卑的人,敵擋狂傲的人。  玖 『那全般恩典的神』—祂曾召信徒進入祂永遠的榮耀—藉著苦難成全他們,堅固他們,加強他們,給他們立定根基;這『全般〔的〕恩典』就是『神真實的恩典』,信徒要進入這恩典,並在其中站住。  拾 神真實的恩典乃是信徒當在其上長大的恩典,他們也當在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知識上長大,使榮耀歸與祂,從現今直到永遠之日。

第一週(週六)
【藉著在基督耶穌裏的恩典上得著加力,成為貴重的器皿,裝備齊全的神人】

▶  不要讓你的心思像『野馬』一樣。心思佔魂的大部分,而魂是居於我們外面的肉體和我們裏面的靈之間。…我們將我們的靈如火挑旺起來之後,必須學習將我們的心思置於靈。我們的心思非常『多話』。…我們若不控制我們的心思,就會飄蕩幻想,在很短時間內遍遊地球。…所以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心思引到我們的靈。我們這樣作時,就會向主歌唱,讚美主,並說出主來。 夫妻…在別人面前會約束自己所說的話。但是當他們在一起時,就任意說別人閒話,或消極的說到召會。那時他們就發死,因為他們將心思置於肉體。我們必須學習使我們的靈如火挑旺起來,並且控制我們的心思。不要讓心思置於肉體,乃要引導心思,將心思置於靈。這個習慣必須在我們裏面建立起來。我們的心思置於肉體,就是死;我們的心思置於靈,乃是生命平安。(李常受文集一九九三年第二冊,二四七至二四八頁。)